难字在古代文献中的释义与用法解析
更新时间:2024-10-28 02:07:25
人气:4772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诸多难解的汉字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并且它们各自的释义及用法演变也体现了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些古籍中的“難”(nán)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丰富含义及其应用。
首先,“难”的本意源于象形,《说文解字》中有云:“难,从隹、臣声;又曰:疑词也。”这里的“隹”,描绘的是短尾鸟的形象,象征着飞翔时需要面临的障碍或困境,因此最初“难”主要表达困难、阻碍之意。例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载:"行险而顺,则不难矣" ,此句便将“难”用于描述行动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与挑战。
其次,“难”还引申为责问、质询的意思。如《论语·先进篇》记载孔子门人子路对老师的质疑即言:“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其后孔子回应道:"善哉!求乎?为之难矣!" 这里的“难”便是指对于实现某种目标所提出的疑问或者对其可能性进行讨论的态度。
再者,“难”还有辩驳争论的意义,《孟子·离娄上》提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政;发于口,害于民;君子宜慎尔言也”。其中所说的四种不当言论都可能导致辩论难题出现,进一步凸显出“难”在争鸣场合的应用。
另外,"难"还可以表示悲痛哀思之情。比如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里写道:“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此处以夫妻生死别离的情景寓含深沉的人生艰难和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抒发出深深的悲伤情绪。
综观古代文献中“难”一字的各种解释与运用情境可知,它既涵盖了生活实践中面对困苦挫折的状态表述,也有思想交流互动过程中的辩证否定意味以及文学艺术创作中寄托情感深度的表现手法。“难”作为一个生动鲜活的语言符号,折射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关文章 ARTICLE